北京男士减压馆:读懂这一篇秋季养生攻略,护你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发表于 2024-08-28 20:52 发布者:admin 浏览:59
  “秋令”当季,虽然南方的白天依旧酷热,但是逐渐干燥的天气和越来越明显的昼夜温差都在提醒着我们,金秋季节已然登场。  秋意渐浓,皮肤干燥、掉发、口唇干燥、便秘、感冒、

   “秋令”当季,虽然南方的白天依旧酷热,但是逐渐干燥的天气和越来越明显的昼夜温差都在提醒着我们,金秋季节已然登场。

   秋意渐浓,皮肤干燥、掉发、口唇干燥、便秘、感冒、疲乏……您的身体是不是像这多变的气候一样状况频出?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天气寒热的变化也容易引发旧疾,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护身心,保持健康呢?

   读懂这一篇秋季养生攻略,护你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一、解秋乏

   入秋以后,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因此我们的身体很容易产生疲惫感,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呵欠不断的“秋乏”现象,此时我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倡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因为早睡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此外,还要适当穴位按摩,提神醒脑,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以下穴位可以提神醒脑、升发阳气,缓解秋乏。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此穴位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按摩此穴位可以提神醒脑、安神益智。按摩时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四神聪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经常按摩此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起到醒神益智、助眠安神、消除疲劳的养生功效。按摩方法为:用手指有节奏敲击或逐一揉、按左右神聪穴,再逐一揉、按前后神聪穴。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此穴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适合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按摩时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以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宜。

   二、防秋燥

   我们都知道秋燥秋燥,但是如果宝宝被“燥邪”入侵出现了不适的症状,那我们其实还要做一些区分,就是“温燥”和“凉燥”。

   温燥:多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仍然很热,多为久旱无雨,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宝宝们可能会出现头痛、汗少、身热不严重、微微怕风、鼻干鼻塞、干咳少痰、心烦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

   凉燥:多见于晚秋时节,天气渐入寒凉,感受凉气所致。宝宝们可能会出现发热、怕冷、头微痛、无汗、鼻咽干燥、嘴唇干燥、咳嗽、咳痰清稀等症状。

   中医认为,“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燥为秋金当令之气, 故又名“秋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意思就是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而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意思就是我们的肺喜欢潮湿而不喜欢干燥的环境,气候或环境炎热干燥时,肺气就会失去津润,进而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状。

   肺主皮毛,燥邪导致皮肤和毛发失去了滋润,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并且,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还可现大便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季要特别注重防燥养肺。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白色入肺经,因此,秋季可多食莲藕、百合、白萝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马蹄等滋补柔润的“白色蔬果”,可以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作用,让人从内到外都润起来;还可以做冰糖雪梨羹、银耳百合莲子汤、白萝卜鲫鱼汤、白果老鸭汤等家常养生膳食来起到润燥养肺的作用。

   石斛、枸杞、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有滋阴养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可以这些药材泡茶喝。除此之外,辛味发散泻肺气,酸味主收降肺气,诸如姜、葱、蒜、韭菜、辣椒、胡椒之品辛香宣散而泻肺伤阴,在秋季不宜多食。诸如乌梅、山楂、杨桃、苹果、柚子等酸甘生津之品可适当多食,有敛肺酸收,以使肺气平降。

   三、贴秋膘

   民间有立秋以后“贴秋膘”的民俗,是因为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就会下降,故又称为“苦夏”,到了立秋后,秋风一起,天气凉爽,胃口大开,体重也会有所增加,也就出现了“贴秋膘”的说法。

   贴秋膘并不是一味的“大鱼大肉”进补,也不要放纵食欲,随意吃喝,很容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尤其是血糖、血脂、血压偏高的人,秋季饮食更应该谨慎。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适合补阴,悲秋之感会伤及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者,更易产生悲秋之感。在外感六淫中,燥邪对应秋季,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和水果,如百合、秋梨、莲子、蜂蜜等。甘平为主,少食辛辣,适当增加酸性食物。

   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进补,增加营养,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滋阴效果的食品,如百合、芝麻、杏仁等。还可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应注意不要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如果素体胃肠虚弱,过于受补,反而会出现腹胀、腹泻、不易消化等问题,所以饮食上建议清补而不宜过于肥甘厚味,可以在肉食中加入一些中药,如炖煮猪肉或排骨时加入少量的陈皮、山楂,既可去腥,还能健脾消食,降低肉类的滋腻之性;炖煮羊肉时加入少量的绿豆,可以减少羊肉的膻气和食物的燥性等。

   另外,素食也能起到贴秋膘的作用,如豆类、菌类等素食富含蛋白质;奶制品以及蛋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都可以作为三高人群和中老年人贴秋膘进补的选择。

   四、顺秋气,莫悲秋

   如何缓解悲秋呢?《黄帝内经》写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睡眠时间应做调整,夜晚应比夏天早睡,早晨应比冬天早起,使肺气得以宣降,神志得以安宁。

   秋风红叶,丹桂飘香,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登高赏景,天气不好时可以在室内打太极拳、八段锦。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气血畅通,身心松弛,还可以加强日照量、光照量,对抗秋天的萧瑟之气,缓解悲秋之情。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的阴阳代谢也进入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应秋气,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秋气具有“肃杀”的特质,秋属金,对应的五脏为肺,肺在志为悲忧,因而人在秋季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称为“悲秋”。尤其是素体肺气偏虚之人,有时候不知不觉情绪就莫名低落起来。这些不良情绪最易伤及肺气,进而影响人体的正气。

   所以,秋季养生应当注意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于悲忧,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不使神志外弛。

   立秋时节,合理调整生活习惯,是预防秋冬季常见疾病的关键。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和肺气,增强抵抗力。安神养性,减少焦虑和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情志平和,稳定心神,有助于养生延年。


0 顶一下
*昵称:
*评分:      
*评论:
请将内容限制在 10 - 200 个字符以内,当前输入:0
0/200
扫码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