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从没夸过我,只会贬低。”
“我考了90分,爸妈只会问那10分怎么丢的”
听着这些声音,有人感同身受,有人愤怒不平,也有人沉默。如今自己也有了孩子,心里却五味杂陈。
那些受过伤的人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说自己活成了讨好型人格、社恐、没有安全感。他们的痛是真实的,委屈也不是幻觉。这一代人开始觉醒,开始疗愈,开始说出“我不想再这样对我的后代”。
但在这些声音背后,也有一些沉默的人。他们穿着老旧的衣服,在早市上砍价,在公交车上小心翼翼地掏零钱,在外卖软件上犹豫再三,只为省下几块钱。
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
很多人不记得的是,在我们出生的那个夜里,医院走廊里那个不停搓手、不停踱步的男人,是爸爸;那个脸色苍白、刚缝完针却还在努力给你喂第一口奶的女人,是妈妈。
他们也曾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父母”这个身份面前手忙脚乱。没有人教他们该怎么做一位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只好一边跌跌撞撞,一边承担起养育你的责任。
他们不是专家,不懂心理学,也没学过“非暴力沟通”或“情绪陪伴”。他们只知道,孩子饿了要喂,哭了要哄,生病了要着急忙慌地往医院跑。
他们努力挣钱,熬夜加班,生活的重担像一块石头压在背上。有时候脾气上来了说了重话打了你,他们不是不爱你,只是爱的方式太笨拙,甚至有些粗糙。
你受了伤,他们也是。
他们从来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是普通人,也会焦虑、委屈、恐惧。他们在为人父母的同时,还在为柴米油盐奔波;在辅导你作业的时候,也在为家里的债务发愁。他们没有机会去自我升级,因为生活从不给他们喘息的空间。
你总说他们不理解你,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也从来没有被理解过。他们的童年也可能伤痕累累,但从没机会倾诉。他们没有像你一样,能在深夜刷到心理学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找到共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把你拉扯大。
如果说你是在疗愈自己的童年,那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摸索着疗愈人生。只是他们开始的更晚,走的更慢。
成长意味着什么?是我们终于有能力看见过去的伤口,也有勇气去理解别人的不容易。
是我们可以说出“我小时候受过伤”,也能说出“我知道您已经尽力了”。我们有权利为自己的童年哀悼,也可以为父母的艰辛落泪。
我们这一代人,比他们幸运,我们有更多资源、更开放的环境、更强的自我意识。
愿我们都能在理解中放下,在宽容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