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子养生馆: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生命的长度

发表于 2023-08-18 21:14 发布者:admin 浏览:101
人类自诞生时起,一个最为淳朴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在自然的规律作用下,每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死亡,这是生老病死、亘古不变的永恒规律,区别只在于时
人类自诞生时起,一个最为淳朴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生命的长度,

但在自然的规律作用下,每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死亡,这是生老病死、亘古不变的永恒规律,区别只在于时间的长短。

随着目前生活品质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健康问题地愈加重视,长命百岁已经不再是难题。

在2021年5月,新加坡Gero制药公司与美国罗斯威尔综合癌症研究中心发布一项联合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在对血液标记物进行监测之后,大胆预测人类的寿命极限或可达120岁至150岁。

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老年人的年龄划分,认为60至74岁为年轻老人,74岁至90岁为老人,而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由此可见,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倒拨二三十年,那么70周岁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年人,而如今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情况下,70岁甚至还堪堪只是“年轻老人”。

在咨询室内,我也常听来访者同我分享自己身边长寿老人的经历,我的来访者之一张姐,她的父亲今年已经年过九旬,六年前,张姐的母亲突发急病,医护人员赶来抢救,

当医生问到张姐的父亲是否要对妻子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虽然已经明白抢救的希望不大,但张大爷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救自己的妻子。

尽管妻子被救活,却再也没有恢复意识,在几年之后也骤然离世。现年90的张大爷目前尽管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但还是常常感觉到孤单、苦闷,

在咨询室里张姐对我说,她有些时候看到父亲一个人坐在阳台,“能感觉到他并不快乐。”

感受生命倒计时的缓慢流逝,甚至认为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像张大爷一样的高龄老人有些时候可能幸福感并不高,他们对于死亡的煎熬和对于生命的渴望交织在了一起。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也认可综合来说,人类的寿命并不是越长越好。

尽管从古至今,长寿作为人类医学所追求的终极课题,人们对于延长寿命所作的努力从来没有停下脚步,

但从生物心理学的层面上来看,当老年人的年龄超过70岁之后,由于自身会不断地感到身体机能、健康水平等等方面的衰退、下降,

内心也会随之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不断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老年人对于生命力的消退感会更为明显,从而对未来产生悲观的情绪,对于生活也丧失了激情和意义。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著名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老年人在进入65周岁之后,在潜意识层面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整合,

通俗地说就是在生活中会用大部分时间反省并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而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埃里克森将老年人的这一阶段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对于老年人来说,在70周岁之后老年期阶段,

仍旧面临着克服身体退行和内心中悲观情绪的艰难挑战,如果在这个阶段没能完成良好地过渡,甚至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和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此外,在1976年,积极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教授曾经带领她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老年人最佳寿命的研究。

他们挑选了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批年龄跨度在65到90周岁的老年人,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老人被告知他们的生活有自主权,而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组,由他人全权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

这项实验持续了三周,在实验结束之后,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能够有生活自主权的老人更加快乐也更具有活力,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更高。

研究人员由此也得出结论——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丧失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被迫失去了自我决策权和对于生活的控制感,他们的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消极悲观,生活质量也会显著下降。

事实上,生命的质量和厚度终究不能用活了多久来衡量,对于老年人来说,用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无论是在那个阶段,都能找寻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对于生命最后最好的答卷。
0 顶一下
*昵称:
*评分:      
*评论:
请将内容限制在 10 - 200 个字符以内,当前输入:0
0/200
扫码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