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主动一一当做自己的课题

发表于 2024-08-04 20:45 发布者:admin 浏览:148
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给对方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但是他给出的回应,或许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之所以脾气差,是因为我母亲,姥姥脾气差,无法改变。”“我爱冲动,是因为八字水太旺,
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给对方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但是他给出的回应,或许会有这样的声音——

“我之所以脾气差,是因为我母亲,姥姥脾气差,无法改变。”

“我爱冲动,是因为八字水太旺,无法改变。”

“我从小就容易丢三落四,所以现在也没变。改不了了。”

当下很多人认为,影响自身的,是基因,命理,是所处环境,且认为这些决定了自身的命运。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02
社会上,广泛解释个人本性的有三种“决定论”,分别是——

基因决定论: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祖先辈遗传下来的。比如,认为我脾气不好,是因为我爸爸和爷爷脾气不好。

家庭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言行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我总是喜欢待在负面情绪里,是因为妈妈的负面情绪多,我受影响了。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环境指的是,周遭的人和事,比如,配偶,子女,同事,经济状况,国家政策。在什么环境里,就应该成什么样子。比如,觉得赚钱难,就认为整个社会不行。

以上,都是认为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与这三类息息相关。也就是外界是什么样子,我就是什么样子,我的言行,随着外界的。

外界给了什么样的事件刺激我,我就做出对应的回应,我是无法改变的。

这就是基于18世纪著名的“刺激—回应”理论,提出者是巴甫洛夫,该理论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全都是基于刺激的反应。

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源于他所做的一个关于狗的实验。他通过反复将铃声与食物结合,使狗学会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展示了这个刺激—回应的形成过程。

然而,这个结论是否能真正的反映人的本性呢?

19世纪初,一位奥地利的美国精神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可以解答该疑惑。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他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在囚室中,他体验到了“人类终极的自由”。

纳粹虽然控制了他的环境,但他的思想意识独立,能以旁观者审视自己的遭遇。他明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己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的。接着,他选择了积极面对,用意识的力量,帮助自己和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重拾尊严。

这段经历就恰恰证明,巴甫洛夫的那个刺激回应理论,它对动物是起作用的,但是对人是不起作用的,我们不应该再沉浸在那三个决定论里。

弗兰克尔发掘了人的本性,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是有选择的自由的,也就是说人是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而不是任外界环境糟糕,所以自己只能选择消极。

因此,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基因,家庭和所处环境,而是我们自己到底想如何选择。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命运,就可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无人能阻拦。


03
选择消极的命运,只能整日怨天尤人,逃避责任,归因他人,最终一无所获。

我现在的状态,都是xx导致的。

我是这样的,是因为xx这样。

而如果想要让人生转运,必然义无反顾的选择积极主动的人生。比如,

我脾气不好,我可以通过xx方法去改。

我冲动,可以通过xx疗法来一点点克服。

我丢三落四,可以通过清单或者流程来记录,来避免。

......

把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主动一一当做自己的课题,去解决,人生也会逐渐走在上坡路上。
0 顶一下
*昵称:
*评分:      
*评论:
请将内容限制在 10 - 200 个字符以内,当前输入:0
0/200
扫码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