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就是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5种肝炎的排序是根据病毒发现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戊肝被发现得最晚,所以得名戊肝。虽说戊肝在五种肝炎病毒中排行老五,但并不意味着戊肝病毒毒力最弱。事实上, 戊肝呈世界性流行,在我国是乙类法定传染病。近年来,戊肝发病率已经上升到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1位。
猪被认为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自然宿主,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从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肝中检测到戊肝病毒的报道。另外,贝壳类海鲜的腮吸水后,会把水中的病毒过滤并留在体内。生食或进食未熟透的含戊肝病毒的动物内脏,以及毛蚶、花蛤等贝壳类海产品,常常引起戊肝的散发。此外,用菜板既切海鲜又切熟食,菜板纹理内隐藏的病菌感染熟食,也会造成病毒传播。
康文表示,一旦水被病毒污染,生饮后,也有感染的可能。比如,洪水过后容易导致戊肝暴发流行。另外,与戊肝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水杯等)、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移植,均可感染戊肝。孕妇在怀孕分娩的过程中,也可将戊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据介绍,戊型肝炎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青壮年人群感染戊肝后,病情不会很严重,约2/3的感染者无明显不适或临床表现轻微,肝功能提示转氨酶等肝酶轻度异常,不易被发现。5%~30%的戊肝感染者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早期全身不适、轻度发热、恶心、偶有呕吐,进入黄疸期后,会出现尿黄、眼黄、皮肤黄等,患者常因此而就诊。个别患者的黄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个月以上,甚至超过半年。
哪些人容易感染戊肝呢?康文说,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戊肝,其中有基础肝病患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病等)、孕妇、老年人、经常在外就餐者、集体生活人员(如学生)、食品相关从业者、畜牧及海产品养殖人员、出国留学旅游务工人员,都是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防范。特别是孕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这三类人群,出现重症的概率较高,病毒对他们的杀伤力更强。
在重型肝炎中,孕妇占比高达27%,病情发展较快,极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感染。此外,患者在妊娠晚期病死率最高。老年人各脏器代偿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他们感染戊肝后极易转为重症肝炎,还容易迁延不愈。慢性肝病患者,如乙肝、丙肝患者,本身肝脏不好,若重叠感染戊肝后,更易转成重症肝炎,病死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如何避免戊肝感染?康文介绍,戊肝是可防可治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和戊肝患者密切接触。餐饮场所要做好餐具消毒,菜板生熟分开,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做好体检,一旦发现戊肝患者,需待患者痊愈后再返岗。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学生等,以及感染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进行疫苗接种。”康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