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愈发浮躁,我感觉是从人人背负贷款开始的。
在没有贷款之前,生活可能不像今天这般浮躁。能挣多少钱,便花多少钱。如果钱不够,则节约一些,一分掰成两分花。日子总是能过,不至于完全吃不上饭,最多艰苦一点。
但是,自从有了贷款之后,每个人都过得如同无法停止的陀螺,一刻不得停歇。债务,是一个人勤奋工作的最佳源动力。
或者换句话说,即便你想停下来,也不能停。
一旦停止,到期债务会立刻压垮你,让你信用破产,寸步难行,无法面对家庭和熟人,最终社会性死亡。
很多人努力工作,想要把债务提前还清。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整个社会的财富总数是固定的,你所背负的债务,是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之一。大多数人都无法突破预期,提前还清债务。
因为这是社会财富分配结果之一,不是缘由,你很难改变。
以债务为驱动型的社会,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这是由债务的原生动力决定的,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背负债务的社会,人的奋斗动力会减弱,浮躁心态也会减弱。
而在一个多数人都背负债务的社会,很多人被迫奔跑,在奋斗力变强的同时,心态也会变得浮躁。
以债务为驱动型的社会,其实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生产 + 交换,即各自生产,互相交换。而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制是底层要素之一。可以说,大多数的生产活动,都以雇佣制为基础。而雇佣制的必然结果之一是,财富分配的不均衡。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宏观角度看待收入分配的话,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短内,全社会的整体财富数量是固定的。而在这个分配过程中,有少部分人拿到了更多财富,剩下多部分人拿到的是少量财富。
当这种分配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时,所谓的相对过剩便会产生。
即当你生产了东西之后,发现卖不出去。
做过企业的朋友应该知道,你所生产的东西,最终要卖给终端消费者,即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进行变现,实现货币回笼。而当这些普通民众的收入越来越少,无法维系较多购买需求时,企业生产的东西便会卖不出去。
于是,相对过剩产生,且因相对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也可能会产生。
为了减弱这种因相对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资本家发明了提前借贷消费这种新型模式。简而言之,普通民众没有钱,没关系,他们可以把钱借给你,让你有能力购买东西。
这么一来,企业生产的东西又能卖出去,经济循环游戏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但这个模式的弊端之一是,普通民众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高负债。
很多人欠了一屁股债,陷入债务危机中,有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偿清。
当这些高负债群体越来越多,量变形成质变后,为了避免这些人集体破罐子破摔,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破坏,法律适时引入个人破产制度。
也就是说,法律给他们开了一道后门,让这些人在对社会彻底绝望前,有一个出路。很多欧美国家有个人破产制度。如果一个人陷入债务危机无法自拔,在宣告破产后,大概熬个几年,可以免除所有债务,重获新生。
这套制度,形成了整个社会经济循环的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再梳理一下。
先是由资本家组织工人和员工进行生产,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工人和员工。这个过程完成后,资本家拿了收入分配的大头,工人和员工拿了收入中的小头。
等工人和员工没有钱购买商品后,资本家拿出一部分的钱,通过银行贷给他们,让他们有能力继续购买产品。等进一步购买后,生产 + 交换的循环再次实现,但资本家仍然拿大头,工人和员工拿小头。
在循环 N 次之后,工人和员工终于无力再进行贷款,也无力再进行消费。而且,由于他们贷款太多,感觉这辈子都还不清,对社会开始绝望,情绪变得暴躁。
在这个时候,资本家允许他们破产。等他们熬完破产年限后,原有债务一笔购销。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固然是亏了一些钱,但是他们避免了进一步刺激这个庞大群体,维持了社会基本稳定,保证了他们财富安全。
当然,在工人和员工破产期间,由于社会上缺乏足够的消费群体,市场经济的交换减弱,经济发展开始陷入萎靡甚至出现危机状态。在危机期间,各国之间摩擦上升,资本家也适时的把这些摩擦往民族主义方向引导。
有些陷入破产,又没有工作机会,且心情很愤懑的人,逐渐被引导到民族主义情绪方向,最终可能上战场,成为炮灰。
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代到近代,战争这种极端游戏形式,几乎都是贵族或上层人玩耍,底层人互相搏命的游戏。整部人类历史,记载的全是少数贵族或上层人思想行为活动的过程,何曾记载过普通人?
我们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活在一个剧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