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的校园碾压事故,想起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每次开车之前,都要严格绕着车走一圈,看看前后的牌照有没有被遮挡,看看汽车周围有没有障碍物。
准确地说,这不是一个习惯,这是当年学车的时候在教材上学到的东西。
但是经常会被坐车的人嘲笑,说“看起来像个新手”,说“这又不是考试”,说“想不到你那么听话”。当然,你知道,这个“听话”是讽刺的意思。
但是不管怎么被人嘲笑,依然坚持这么做,最多跟人讪笑一声,说:“我胆子小。”
的确胆子很小,既怕车牌被某些恶作剧的人遮挡了之后上路挨罚,又怕盲区里面摆着一个不知道什么物体,到时候吃亏的是自己。
小心一点总没错,每次开车也都没有急迫到亡命天涯的程度,也不差这么十来秒的时间,就当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增加几分安全感。
一个朋友也很有共鸣,她每次开车起步打转向灯,也要被同车人嘲笑,说多此一举,“像个新手,其他车要来欺负你”。
02
初三时上化学课,老师在做实验之前曾经说过一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任何一个看上去多余甚至可笑的规定 ,背后一定有很多血泪的教训。
比如不要去尝试剂的味道,不要把鼻子伸到试剂瓶口去闻气味,不要用嘴巴去吹灭酒精灯……
就像上车之前先绕一圈,起步之前先打转向灯,不但在规定之前有很多血泪教训,即使已经被列入考试内容,现在依然有很多血泪教训,而且坚信以后还会有类似的血泪教训。
原因很简单,总有一帮人喜欢嘲笑那些遵守这些基本准则的人。
这些人自以为是“熟手”,熟手的定义是能够在操作规程之内非常快速而准确地完成项目;他们认为的熟手,是能通过节省步骤来快速完成项目。
至于准不准确,无所谓,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幸存者偏差,只要这一次没出事,那就是准确的。
慢慢地,他们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一次既然准确了,那么下一次也一定准确。
不像我们,想的是:这一次没出事,并不代表下一次不会出事。
03
但是这样的人始终会层出不穷。
就像前两个月的某一天过马路的时候,当时人行红灯还有两三秒结束 ,车行黄灯正在闪烁倒计时,身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踩着滑板车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冲向马路对面,伸手去拽他都没拽住。
当时吓得大喊了一声:“小崽儿你不要冲恁个快!危险!”
小男孩倒是没理 ,身边一个老太太转身看着我说:“你吼啥子吼,把娃儿吓摔了找你负责。”
然后一片茫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快速走过马路,朝小男孩走去。跟在旁边不甘心地说:“万一有车闯黄灯啷个办?”
老太太仿佛以为在咒这个孩子,带着非常不满的情绪说:“有车没得嘛!就你一个人聪明!”
无语,灰溜溜地朝家走去,一路上都在祈祷:也许这个老太太听进去了话的,只不过她觉得面子上不好过,所以嘴硬而已,回去之后她肯定会好好教育她的孙子。
04
永远无法劝住那些不遵守基本准则的人,其实扪心自问,自己也无法做到事事都遵守最基本的准则。就单说“随时保存文件”这个规程,就翻来覆去地吃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是这种事情,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你得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得知道应该改正,并且你不要去嘲笑遵守这些基本原则的人,更不要对那些给你指出错误的人恶语相向。
当然知道,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遵守规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便利、甚至效率,但是这种便利和效率是建立在牺牲安全性的基础上的。
甚至于,你得到的便利和效率越高,你牺牲的安全性就越多,就好比很多人推崇的弯道超车,你越急迫,其实就越危险。
即便是超车成功,你得到的经验也应该是“劫后余生,下次别这样”,而不是“干得漂亮,下次还这样”。
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并不愿意承认这个道理。
他们喜欢跟着高启强一起喊“风浪越大鱼越贵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高启强是在岸上卖鱼的,而你,是在海里打鱼的。
他的鱼卖得贵,是因为这是你拿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