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发表于 2023-07-11 20:17 发布者:admin 浏览:98
学霸和学神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学霸考96分,学神考100分,学霸以为自己和学神只差4分了。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神考100分不是因为他只有100分的实力,而是试卷满分只有100。很多时候,学校里
学霸和学神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学霸考96分,学神考100分,学霸以为自己和学神只差4分了。

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神考100分不是因为他只有100分的实力,而是试卷满分只有100。

很多时候,学校里两个同班同学很难体现出差距。因为在学校里面,除了成绩,没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所以会造成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你会发现造成两个人成长速度差异的因素太多了:

眼界——影响你对行业和工作的选择;

家庭背景——影响你的资源和选择面;

行业——影响个人成长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

圈层和人脉——影响你人生选择的重要参考;
依靠单纯的勤奋和努力,要想弥补差距,难上加难。

为此,我采访了数位年纪轻轻就实现年薪百万的90后,总结出来一点:工作后的成长速度,本质差异可以分为:认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是线性的,依靠个人学习和努力就可以获得:

比如:

1、对待工作的态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够地积极主动

2、抓住下班后的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提升,工作的基础技能,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依旧会遇到职业天花板,为什么?

因为本质的差距依然存在,这就是认知的差据: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而认知的层次,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操作系统

就好像一些父母长辈,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就主观认为互联网是骗局,然后坚决不让孩子做互联网,这就是认知的误区。

同样面对一个机会,认知的差距会让两个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也就是两个人正式拉开差距的转折点:

举一个互联网圈子里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当当的李国庆
和京东的刘强东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曾几何时,作为电商圈一哥的李国庆是何等风光。当当网

仅用6年的时间,图书销售额就突破4.4亿,那时候的京东销售额还不到当当的零头。
如果说两者的差异,绝对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认知上的差距。

李国庆想牢牢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烧钱的模式下能够不断赚钱,错过了好几家大公司的融资,最后的结果是:当当网市值缩水几十倍,英雄终究倒下;

与李国庆不同的是,刘强东并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规模扩大,先后不断烧钱融资,把京东做成了现在数十倍于当当网的规模。

认知差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虽然我们不用把格局上升至这两位创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认,更高维的认知,才是拉开差距的终极武器。

那么,职场认知层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把他总结为这6点:
一、对职业目标的认知

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目标:

有的人希望能够创业,掌控亿万财富;

而有的人则更喜欢稳定,老婆孩子热炕头。

......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

第一类人:27%的人,没有目标;

第二类人:60%的人,目标模糊;

第三类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第四类人: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类人:3%的有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
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第三类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第二类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规划模糊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第一类人: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建议还没有发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同学,可以做一个职业性格测试,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从而确定长期职业发展方向。

二、对机会的认知

上个月,有一个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买了房,于是周围有些人就开始议论:

她这么快就买房了,是不是傍了个好老公?

她不就是做微商骗别人的钱吗,有什么好炫耀的?

我要是去干这个,我也可以

......

大家都在背后揣测,这个女生是不是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

却很少有人想过,她为什么可以做到。

出于好奇,我就去问了她。
原来,早在一年前,她就看中了微信社群的红利,开始搭建自己的流量池,经过一年的努力和积累,几个微信号都加满了年轻人的宝妈。

做互联网的都知道,今年恰好又是社交电商大热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资本布局这一块,所以她借助平台的优势,宣传,发展代理、赚佣金

,一年挣的钱加上自己原有的积蓄,凑够了首付在成都买了一套房。

其实,看到有一些红利和机会崛起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互联网,没有听说过,于是本能地就觉得,这是个骗人的东西;

但分析一下事情背后的逻辑,其实你会发现,现在朋友圈的微商,基本都是依托平台的渠道优势,减少中间层级,利用熟人关系来卖货。

这恰恰是社交电商

带来的红利,当你看不懂的时候,你就没办法抓住这个机会。

还有个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总监,年薪50万。
前年开始,国内共享经济大热,于是他趁着这个风口,在重庆连续租了几套江景房

,重新改造成民宿,上线短租平台,趁着红利期快速回本,不断拿房复制,最终发展到现在的50套房子,一个月的流水50W+。

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发展的初期,一定会有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国家给到的支持足够,如何快速抓住这个机会,我想给你几点建议:

1、多关注时事新闻,少关注娱乐新闻

2、看看身边快速崛起的朋友,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3、多关注国内投资的方向(在36氪、虎嗅

都能了解到)

4、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即便他不能带你,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三、对工作本质的认知

我见过不少自以为自己很努力的人,他们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加班的照片。

但是,工作的本质并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创造价值。

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再努力加班,顶多成为一个光亮一点的螺丝钉。

工作也是如此,我并不反对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让你在职场进步,更不能让你从螺丝钉变成发动机。

就好比富士康

的工人,他们每天兢兢业业,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最终还是逃不过逐渐被机器取代的命运。

真正能让你进步的,不是简单重复的执行工作。

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有时间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四、对行业的认知

行业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选择了一家行业下游的公司,这个行业的规模也许是10个亿,分流到各个公司,可能人均收益

的天花板只能到10万,你在原地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突破。

市场需求和规模只有这么大,人均效能

上不去,未来发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选择一个行业上游的公司,市场规模是万亿级,那么在这个市场上,你的发挥空间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个人的职业起点和天花板,也会高很多。

这是关于行业的选择,还有关于行业的更迭:

有很多人会抱着把某个行业一直干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业亦有兴衰。
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其实很难一直处在黄金时代

。今天你选择了一个大好的朝阳行业,也许过几年这个行业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几年大热的建筑业,现在由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完善,就会逐渐地进入收缩期。

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成长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大佬都给出过答案:保持终身学习,跟随行业成长。

五、对圈子的认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大佬都喜欢抱团取暖,互换资源。

如果把人的认知比作一个雷达图

,那么在这个圈子里面,图1代表A的资源,图2代表B的资源,当两者的圈子融合之后,两者的资源边界都扩大了。



在职场也是一样,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优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间抱团,不管是未来创业还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六、关于职业天花板

其实这个地方,用瓶颈期也许更为合适。

很多人工作几年过后,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管怎么样努力,自己的进步很慢,职位没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长期在瓶颈期其实是一种特别危险的状态,会让你陷入重复的自我怀疑中。

你没有进步,但是别人在进步,也许有一天,你犯了一个错误就会被被人踩下去。这种状态的确很难改变,但是并不代表只能无能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当篮子摔在地上的时候,几乎就是斩断了收入来源。(参考中心程序员被裁跳楼事件)

如果能够放开自己,抛开自己已有的认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渐积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然会发现一些新的世界,开拓职业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当然,认知再强也需要执行力,优秀者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优秀形成了一种习惯。

0 顶一下
*昵称:
*评分:      
*评论:
请将内容限制在 10 - 200 个字符以内,当前输入:0
0/200
扫码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该文章